迷你仓,这本生意经很难念

寻仓记迷你仓 2023-05-30 14:19:01
迷你仓进入大陆已经十年,顺丰、万科、京东等大企业都试过水,但在国民认知度和接受度上一直不温不火,在新三板上市的相关公司2019年被曝亏损近千万,舶来品迷你仓生意在大陆是不是真的玩不下去了?

迷你仓,这本生意经很难念 


迷你仓是个舶来品,越看越鸡肋。


小仓鼠会把吃不下的食物藏在嘴里,因而得名;迷你仓则是人借个地方存放东西,有一点类似于银行保险箱。


迷你仓进入大陆已经十年,顺丰、万科、京东等大企业都试过水,但在国民认知度和接受度上一直不温不火,在新三板上市的相关公司2019年被曝亏损近千万,舶来品迷你仓生意在大陆是不是真的玩不下去了?


1迷你仓似有似无的所谓“ 客群 ”


迷你仓为谁服务?从他们的宣传口径上不难看出,学生、北上广白领、收藏家、装修人群都是目标客户。看似客群庞大,实则经不起推敲,解读君就来逐一“戳轮胎”。


学生平时住宿舍,工作了租房,唯一能用到迷你仓的时段就是毕业季了,但这个需求既周期短、又低频没粘性。


相比于学生,上班族们堆积的东西显然会更多,但这些人也不是迷你仓的主力客群。


有不需要的东西但又不舍得丢怎么办?挂闲鱼卖出去呗!


这就让迷你仓的生意陷入怪圈:但凡这些东西有人接盘,谁会花钱再租个迷你仓?迷你仓价格不低,白领们为何不再多加钱为自己租个更大的房子?


再看收藏家:一般人对价格敏感,但收藏家们却不会。红酒、书画等贵重物品对保存条件、温度湿度和安全性都有高要求。


迷你仓能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先不说,在迷你仓出现之前,收藏家们的藏品也不是无处安放:要么存放在自家保险箱,要么被专业的机构,例如银行金库、资管公司所保管。相比于迷你仓,这些专业机构服务更到位,保障更周全,因此收藏家也不会选择迷你仓。


最后再看装修人群,虽然会有短时寄存的需求,但很多家装公司也想到了这点,会提供家居物品等寄存服务,覆盖掉了这部分需求。


盘来盘去,这迷你仓生意大门到底替谁敞开?似乎人人可用,但又非人人必用,这存放物品的“第二空间”更像是薛定谔的猫,游走在似有似无之间。


2迷你仓正被各种降维打击


除了虚无缥缈的客群,迷你仓最大的竞争对手,并非是国内400+家迷你仓公司,更多是指行业外一些“ 看不见”的对手。


首先,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可的断舍离就是迷你仓的一大对手,这不是同业之争,而是观念之争。


断舍离踩中的是消费者对精致生活的向往,买得好一点精一点,轻奢之风席卷了几乎所有短视频平台,也是商家对消费者多年教育后达成的成果。东西要少而精的观念越是深入人心,迷你仓就越没生意做。就算是不小心买多了,相比租个仓库,请个收纳师上门整理,不仅省钱、东西还存放在自己家里,岂不更好?



其次,二手买卖网站的火爆对迷你仓也是个打击,闲置物品与其花钱放入仓库,不如卖出去变现,一支一收,消费者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,迷你仓自然落了下风。


最后,迷你仓还把业务寄希望于中小企业用户,鼓励企业存放合同、票据等文件性物品。这也是个伪命题,事实上随着电子化票据时代到来,需实物存放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,重要的资料更是不能脱手,因此这类客户也没办法关照迷你仓的生意。


与观念之争、与性价比之争、与生活方式之争、与科技进步之争……迷你仓面临的外部敌手一个比一个强大,业内那些竞争对手简直不值一提。


3迷你仓在华十年依旧水土不服


别看迷你仓在国内那么鸡肋,想不到在国外还真是门好生意,但迷你仓入华已经十年了,还是水土不服。


香港作为中国最早引入迷你仓的地区,发生过两次比较典型的事件,一是某仓发生4级火灾,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有人员伤亡,另一则是有居民在迷你仓存放过约半公斤爆炸品。


尽管大陆的迷你仓已经在消防规范、货物保险、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做了全面升级,但仍没办法完全杜绝问题的发生。


同时,迷你仓还存在缺少价格体系监督,仓库施工标准不健全,行业自律性不高等重重问题,想要迷你仓盈利,标准化和专业化是必须,就目前行业看来,并没有哪家品牌能脱颖而出。



资料显示,美国有超5万家迷你仓,其中4家个人存储领域的公司上市,总市值高达420亿美金。


迷你仓在使用场景上更符合美国国情,比如搬家频繁,家具电器单价高,存放游艇或个人兴趣爱好延展出来的物品。这和中国老百姓不爱搬家,勤俭节约,消费水准等各方面都不十分匹配,迷你仓的水土不服太过明显。


迷你仓并不是完全没用,出差或旅行到外地,机场火车站的迷你仓可以帮你卸掉沉重的旅行箱,1天起租的设计也很温馨。


但这种基于精准人群和场景的生意更适合小而美地去发展,实在不适合全面铺开。


想要在中国把迷你仓的生意经念好,目前来看还差得远呢!